脊柱無創減壓治療牽引系統說明書
一、產品概述
脊柱無創減壓治療牽引系統是一種基于生物力學與神經生理學原理設計的非手術物理治療設備,通過模擬太空失重狀態,利用人體自身重力及非線性對數曲線減壓力技術,實現脊柱精準減壓。其核心功能包括:
擴大脊柱間隙:形成持續高負壓,解除神經血管壓迫。
促進椎間盤修復:通過負壓效應促進氧氣、水分及營養物質回流,為受損椎間盤提供再營養。
緩解肌肉痙攣:高精度閉環式反饋系統確保治療力度精確,避免刺激本體感受器,使椎旁肌肉群達到完全松弛狀態。
二、作用原理
負壓效應
通過非線性對數曲線減壓力技術,使脊柱間隙形成持續負壓狀態,消除或減輕椎間盤源性疼痛。
負壓可解除突出椎間盤對脊髓或周圍神經根的壓迫,為突出物回納提供空間和條件。
營養支持
負壓促進椎間盤內部氧氣、水分及營養物質的回流,從根本上修復受損或退化的椎間盤組織。
肌肉松弛
高精度傳感器與力學控制形成閉環式反饋系統,實時監測并調整牽引力度、角度及減壓位置,確保治療過程安全舒適,避免肌肉過度抵抗。
三、技術特點
自動感應靶向減壓
智能導航治療系統可自動識別病變區域,使減壓力精準作用于目標椎間隙。
非線性對數牽引力
模擬太空失重狀態,以非線性對數力量集中作用于治療區域,避免傳統線性牽引的局限性。
高精度閉環式反饋
傳感器實時監測牽引力度(精度達0.1磅)、角度及減壓位置,反饋頻率高達13次/秒,確保治療精準度。
頸椎橫向彎曲減壓
在頸椎限制減壓牽引的同時,可進行左右雙側有限制的橫向彎曲減壓,適應不同頸椎病變需求。
四、適用范圍
頸椎疾病
頸椎間盤突出癥、頸椎間盤膨出、頸椎退行性變。
頸性眩暈癥、頸源性頭痛、頸心綜合征、頸椎間盤性頸肩痛。
腰椎疾病
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膨出、腰椎退行性變。
腰肌勞損、腰椎小關節綜合征、胸背部肌筋膜炎。
輔助治療
適用于康復科、疼痛科、骨科、脊柱科及推拿科等科室,為椎間盤突出患者提供非手術治療選擇。
五、操作流程
治療前準備
患者評估:確認無禁忌癥(如脊柱失穩、骨折、惡性腫瘤等)。
設備檢查:確保高精度傳感器、力學控制系統及束縛帶功能正常。
體位調整:
仰臥位:在膝關節下方墊拱形墊,實現屈髖屈膝的腰大肌體位,增大椎間隙后側分離程度。
俯臥位:保持腰椎略微生理前凸,調節腹部下方枕墊角度,減輕椎間盤內壓。
單側/側向減壓:針對保護性脊柱側彎或肌肉痙攣引起的側彎,調整減壓力方向。
參數設置
牽引力度:根據患者體重、年齡及病變部位調整,初始力度為體重的10%-15%,逐步增加至治療劑量。
治療時間:單次30-45分鐘,每日1次,10-15次為1療程。
減壓模式:
運動1模式:脊椎偏轉+減壓偏轉自動模式。
運動2模式:脊椎偏轉+減壓偏轉+胸椎運動自動模式。
減壓回轉模式:減壓后回轉自動程序。
治療實施
束縛帶固定:使用肩部、胸部及骨盆束縛帶固定患者肢體,確保牽引力與脊柱軸線一致。
實時監測:通過高精度傳感器觀察牽引力度、角度及減壓位置,及時調整異常參數。
患者反饋:詢問患者感受,確保治療過程舒適無疼痛。
治療后處理
設備清潔:用75%乙醇擦拭束縛帶及治療床,防止交叉感染。
患者觀察:檢查治療部位皮膚有無壓痕或損傷,輕柔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數據記錄:保存患者治療參數及反饋,為后續治療提供參考。
六、禁忌癥
絕對禁忌
脊柱失穩、骨折或錯位、骨或椎間盤感染、惡性腫瘤、腹主動脈瘤。
嚴重骨質疏松、外科移植術后、嚴重神經功能缺損、嚴重退行性變、嚴重椎管狹窄。
妊娠期女性。
相對禁忌
皮膚破損、潰瘍或壓瘡(需隔離保護后使用)。
骨質疏松癥(需謹慎評估壓力參數)。
老年患者或血管彈性差者(初始壓力建議≤80mmHg)。
七、注意事項
壓力調節
避免在骨突部位(如腳踝、膝蓋)施加過高壓力,防止皮膚損傷。
老年患者或血管彈性差者,初始壓力建議從低值開始,逐步增加至治療劑量。
特殊人群
糖尿病患者:因神經病變可能導致痛覺遲鈍,需加強皮膚觀察。
兒童:需在成人監護下使用,壓力降低30%-50%。
并發癥預防
血栓脫落風險:急性血栓形成期(如術后3天內)禁用。
皮膚破損:治療前用無菌敷料覆蓋傷口,避免直接接觸束縛帶。
設備維護
定期校準:每3個月檢查壓力傳感器準確性,確保輸出壓力與設定值一致。
配件更換:束縛帶每6個月更換一次,防止老化漏氣。
存放環境:置于干燥、通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或高溫。
八、應急處理
設備故障
壓力異常:如壓力持續升高或無法釋放,立即按下緊急停止鍵,檢查氣管是否堵塞或閥門故障。
噪音過大:超過60dB時暫停使用,檢查主機內部風扇或束縛帶摩擦情況。
患者不適
皮膚損傷:出現紅腫、水皰或破潰時,停止治療并涂抹抗生素軟膏,嚴重者就醫。
疼痛加劇:調整壓力參數或暫停治療,排除血栓加重或神經壓迫可能。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